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看別人怎麼說!有用嗎?重要的應該是「你(妳)是怎麼去想的?」吧?

每天看著「這個世界怎麼發展?」(其實應該說是:每天看別人在幹嘛,而不一定與世界的發展有關;因為,每天看的行為,很可能只是「原地轉圈的不斷『重覆』而已」),但,世界如你(妳)所看到的那樣嗎?……想到歷史上說的:旅人帶回了當地的所見,卻引起了無限的想像(加入慾望後有點可怕的東西)……馬可波羅遊記?……

想想,以前的父執輩的每天作息:早上去買早餐時買回報紙(那是和世界接軌的管道之一),然後去上班……下班後順便去書報攤買個雜誌(這也是連結世界的或是所處土地的重要的接口)……晚飯時看著只有三台的電視(早上看台視的話,中午就是中視,晚上就是華視;如果很忙,就只看台視)……這是以前和外界連結「常有的狀況」……除非,你去唸大學,或者就是用地「再找管道」:比如說到首都或先進的地方,買進一步的「資訊」(對岸現在想叫「智據」……個人認為「還不錯」,只是有點不習慣而已);例如,當年的黨外雜誌……

想想,現在咧?小朋友們的每一天……

手機的使用,出現了讓老人意想不到的變化:它已不是專門拿來講話的工具了……這十七年一路所見的驚人演化,真是讓人嚇了一大跳啊~沒想到:小朋友,講話變少了,內容也只是「交待現狀」,而非「表達感受」(就像表情變少了、心思也變成一個樣……突然腦中浮現一個畫面:貓正專注地玩著線球)……肉不再動了,剩下被困的心思,無法吶喊?……

最常看的兩個動作,首先是臉書打卡或看他(她)人正說什麼?其次就是殺時間用的各式遊戲(時間多到殺不完?)……

對著螢幕想表達嗎?朋友就在螢幕的那端?……

不,只想看著螢幕而已,或許這樣比較安全……

憑著想法來使用工具,進而,實現了想法(事實,即,想法的實踐及具體化);但如果想法沒變、只是用的工具改變時,有點類似猴子拿大刀?那好像只是:以前是人工灑水,現在是機器管線灑水!該灑在什麼地方來發揮灑水的效率,這件事不見了……

人肉鏍絲釘,機器的附屬物……有人說「鍵盤是手的衍生物」,但現在看來,好像是相反啊~

新時代,讓傳統角色的您老師咧~和被處處嫌的學生,好像都在適應中,產生了困難……

科技的推陳出新之速度,遠快於「人類的適應」(這裡有著《網路元年》說的「不特定多數」,循著「開放原始碼般的『分享』概念」,讓「智據」變了形,甚至被懷疑它消失了……網路不再只是叢林,而是自成小宇宙了……它就是「條條大路所通的『新羅馬』」)……

每當看學生低著頭、滑著手機……都會想到德國導演溫德斯的「直到世界末日」的片尾……只是看著、看著、看著……有點寂寞感一般地看著……

http://yeats1103.pixnet.net/blog/post/4138163-%E3%80%90%E6%84%8F%E8%AD%98%E5%88%87%E6%AD%8C%E3%80%91%E9%9B%BB%E5%BD%B1%E2%80%A7%E7%9B%B4%E5%88%B0%E4%B8%96%E7%95%8C%E6%9C%AB%E6%97%A5

嗯~應該要更「言簡意賅」些,那,就下次再學著點啦~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如果是「資訊製造器」,那麼,學生應該是比較喜歡吧~

上次談了點外在的東西,也就是工具方便了(但是知識的產出是否在廣度與深度上有所改變先不論),以前您老師咧~動不動就在鄉下對一位高中生說:你是井底之蛙(意思是:到台北你就知道;即,後來大家戲稱的「天龍國」)。多年之後,特別是網路時代來臨後,只要你(妳)講得不對,他(她)可能就用手機吃到飽的無限制谷哥資料,拿來嗆你(妳)ps‧這部分下次有空再談一點「何謂『網路力量大』?(再說一次,這對知識是否有增長先不論)……您老師咧~的法寶逐漸失去,最後只剩兩件可用:左手拿紅筆、右手拿鞭子……

或許那位您老師咧~說的真是沒有錯,因為,「那個年代」,不管是書、雜誌、還是浮在都市裡耳語傳播的訊息(消息),
從首都傳到末端,都已經是「所剩無幾」啊~對一位思春期的高中生而言,「書」裡的資料(或叫「data/數據」)都無法能解決這些煩惱,於是「少年維持著煩惱」啊~

除了報紙、雜誌、還有重慶南路的原文書之外,只能「聽說」(聽教授說、聽同學說、聽自己的胡思亂想說)……

讀到十八世紀「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被教科書整理成在「對話」)之爭:經驗,只是「一團雜多」;如果沒有「理性」(先驗能力)的「框架」,怎麼可能成為知識呢?),一團雜多(data)也只能是一團雜多而已……


當時,讀到頭暈……很像一位同學說的:讀《考掘學》時,昏昏欲睡……這種心情,真的很像以前的自己(傅柯的書本來就很難讀,就像是布希亞那般;因為作者寫書,就像「說話」,一直探索一直說,不像是黑格爾,絕對精神出現後,一切就等著放在「合適的位置」,因為「體系」先形成,才會有各「名詞」堆疊出「系統的面貌」;看看黑格爾談中國思想時,就「特別明顯」)……

「當時」,能看到「書」或「小冊(也可以看成「雜誌」之類的)」或是「小報」,也只能是「二手資訊發射點(已被翻譯為母國文字」……但,這樣一路從(資訊或有人稱為「智據」)首都發射到的最末梢呢?只能在別人挑選後,「精純」(蒸餾)之後,「看到的一切」……

這,最典型的,就是「教科書」……這是你(妳)「應該知道的事」……


除非,你(妳)想「超越」這一切……想起中國電視劇的一句話「平生多磨難,男兒自橫行」……為何「橫」行呢?大概是「超越了『經驗』了」,此時,只能用「想像」加以輔助,以「衝決網羅」(意識型態的籠罩)……

學校,是否就是撒網的單位呢?它,決定了,你(妳)應該知道什麼?並告訴你(妳)應該做什麼(怎麼過人生)?

從德國的第一間「現代主義式」的小學開始,人的教育納入「工業革命式的」思維,以「量產」的方式,產生一批所謂的「現代國民的資質的未來主人翁」。它被界定為「未來的棟梁,必須從此產出」……

學校的未來是什麼?

當,這些由少數人決定的東西,變成多數人一起喧嘩時……怎麼知道「它說的,是對的呢?」……

但考試的發明(這連同「近代學校源起」的「評定」時,是有關的,連同IQ認定的考試卷),讓學生最後成為「技術養成者(即,考試機器)的磨練」……

真正為生活而求知?至此,鴻溝,愈拉愈深……讓台灣的大學生,不能學以致用的人,愈來愈多……寫完考試卷,人生就會面向「敞開的未來」嗎?……


怎麼辦呢?生活應該是要讓自己覺得快樂(先不要說是幸福),而不是嬴過別人(像是比別人更有錢、更有特權)……

啊~又多話了……下次,能收尾的話,就再說啦~

PS‧
啊~一個很囉嗦的人啊~下次再談吧~小朋友透過手機或谷歌一下,來想一窺世界……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