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新政府,新菁英,決定了「未來的學習」嗎?還是未來決定了新菁英?

土耳其國父(被這麼地尊稱著),凱末爾,創建「新的土耳其(現代國家)」,這路線想要主導著類似「新中國」的路線那般(當時很多非西方的國家都還在爭論著「科學是什麼?」的激進且熱烈的情感;像是爭論不休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類議題)……一切必須要改才行,就像五四的熱血青年們……

菁英,告訴我們「未來」,在哪裡?!但這很可能是「這是你的未來,而不是我們的未來」……全球化後,「國界」好像被「私有集團的疆界」所取代時……國家,妳在哪裡?……這個基於「民族情感或歷史情節」所劃出的紅線,被其它因素(像是全球利益)所取代時,學校的角色,也跟著悄悄地移了位(大前研一好像是「煞有其事」地說了:民族國家會在全球化下消失的言論,言下之意:政治疆界將被經濟共同體所取代)……

像是近代德國小學之前,各國家都有的(古代的)「學院」,很早就出現了,那是培育「貴族」(也可能會篩選到「菁英」,這在中國,會提到「布衣」!因為春秋戰國那個年代,讓「有才能的人」可以改變「既定的一切」;但或許就像中國宣稱的那樣,早在好幾千年就有「學校」那般,聽來順口,卻想來奇怪)的地方。不管是中世紀之前或之後,那種教育有著一個使命感:你們要為了後代……當然,那不是小學,也不是國民「培育所」……而是,指揮下一代的重要堡壘……

什麼時候,一般百姓也相信起「學校」這玩意兒?(在台灣好像也歷經百年多)……一定要去學校、在學校好好讀書才有「好將來」,這在台灣,應該是很常聽的話吧~……但如今卻是「讀冊撫效」的意見,愈來愈多……

ps‧日本西武集團的強悍人物,據說小時候被父親強迫到類似菜市場的地方,要求「殺價」,如果沒有記錯,那個人,應該是小學六年級左右……這意謂著什麼?……學校那一套「教學」,沒有用嗎?(日治時期,學生的「學校生活還包含『農事』,像是種菜之類的事,中國叫做「幹『種菜』活」)……

學校?在谷歌之類的團體下,變得有點奇怪?學校的「您老師咧」常說:「不懂的話,就谷哥一下」(這樣聽起來有一點點奇怪吧?老師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嗎?怎麼,曾幾何時,變成谷哥了咧?)……學校不再是「新式教育」的等同詞了,而只是個學歷的批發所?許多人休了學,在自家倉庫重新回到(學校原先要的):從做(實踐)中學(體認)……據統計(這是網路看來的,沒有嚴謹的根據:網路找到的「知識」只有百分之十。這個問題《網路元年》作者也清楚,並樂觀的認為是「目前一時的現象」,言下之意是:有一天,網路能找到、能產生的「知識」,很可能不是只有百分之十……這可以回想一下手抄本到古騰堡以來的改變)……

★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學校的錯嗎?……說不定就是!這好像是(類比地提問)說「人格會扭曲,是社會造成的嗎?」……最假的說法就是:一半一半!(但這也可能是很真實的答案哦~這好像是說:瘋顛,真的是社會造成的嗎?──生理學者和社會學者的討論)

那,下次見啦~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知識的積累和流通性,好像沒有什麼重要的關係?

對一個想要文明開化的東方人而言,最想要的是什麼?

是贏過別人?還是要真的想學德國人的想法──全國人民為國家而奮鬥?還是全民成為世界公民?

學校,曾經是進入世界的窗口,而今呢?只是為了「管學生」?傅柯的規訓與懲罰,說的雖然是受刑人的世界,但很容易被想到學校中的孩子們……學校,成為管理,而非引入世界的窗口,這種教授又被補習班所威脅時,學校剩下什麼?

如今,文明開化,應該不再是東方人的自卑點,特別是中國崛起後,刻意地弄了不少孔子學院……

但,也無法面對全球對於「學校」這一詞,在創建之初的原始想法。

當有謂「網路學校」興起時,像美術、音樂這種「極強調互動『教與學』的學科,該怎麼面對呢?

或許,在網路上可以學會:如何製造手槍?這樣的「極技術性的問題」,但就是無法回答:拿手槍來幹嘛?

學校,這個角色,有點尷尬……

網路世界,讓技術性的傳播,比學校更強勢時,學校的「功能」(或作為學校的理想)剩下什麼?

老師,這樣的角色,應該變得很重要吧?(突然想起「師徒制」……但好像是歐洲國家比較重視?為何「學校」此一概念的發源地,還是很堅守這一塊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好像有點耐人尋味)……

「少子化」,是否為全球問題?還只是最不想生或最不能生小孩的台灣「獨有的問題」呢?

或許,少子化對台灣是一定要面對的問題,但,少子化問題並不是「學校未來在哪裡?」的重要問題……

從德國現代化小學開始至今,學校此一詞,會不會在網路時代下,成為另外一個「歷史名詞」呢?……

★標題與內容好像無關,真的嗎?當一群人透過社群平台傳遞的訊息是什麼呢?《網路元年》的作者似乎不擔心,或許,作者相信:量變會導致質變吧~

那,下次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