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如果網路的影響力成真,那麼「虛擬」這一詞就要取消才行!(連被霸凌,都要在網路上來「筆戰」)

這兩天在台灣,很多人都還在一片暈眩中……因為整個九合一大選,讓不少人在認知上,有了很大的疑惑:怎麼會是這個樣子?儘管有人宣稱:這是可以精算出來的……但(事實呈現是)八十五萬或(原先預測是)八十萬,真的是這樣「看到」的嗎?或是很一般的說法:「就是食安與經濟不好!」……

這種感覺很像是在台灣「寫考卷」那般……從小到大,都隱隱感到,考運很重要……真正去唸書反而不是那麼「重要」……直到今天,這樣的感覺(即,運氣說),還是會不時地糾纏著自己的「實際行為」……

歸因的那個點在哪?還是根本不存在「我們宣稱的『那個原因點』呢?」(大概直白的意思是:這事兒發生了,我們怎麼解釋「它」呢?)……像是孫中山革命到第十一次終於成功(相信在台灣高喊反共復國的那個年代這個案例超重要!)是要告訴大家「這樣做就會成功」嗎?……有不少社會學相關理論指出:群眾集合起來的意志或行動的「總合」,是毫無理性的;大概意思和消費者「購買的那一瞬間」難以解釋一樣的「微妙」……

這次「怪醫秦博士」的勝利,也有人說:靠的是「婉君」、還有就是「皇民說……這種論點,該如何去體會呢?……

婉君們的「同仇敵愾」(甚至有「霸凌」的額外討論加了進來)和被指為(侵略者、殖民者、世界戰爭罪犯的)「皇民『後裔』」,這兩種憤怒(的心理反應),真的會成為投票之「具體行為」的動機嗎?……

這些事看來,只能繼續保持著研究的開放態度,去面對與分析「這個日益難解的(網路)世界」……

但,有些東西卻是很直覺地被認定,那就是:

一、「仇恨是會累積且強化的」!(雖然無法用實證的角度加以「證明」它)……那或許是看了以色列創國至今的種種行為與紐約世貿雙子星大樓的倒塌之後的強烈感覺而已……

二、網路所架構出的世界,是那麼陌生且貼近我們的生活;學校們是否要快點且多點「認識它」呢?能力的培養這部份,卻沒看見義務教育這一區塊,有在這塊急著去面對「這迫切的問題」,並且「認真規劃出『教學的內容』!像是數位落差、網路素養等等」(大學以上層級有「嚴肅地開此課程」的,恐怕也是很少的吧?)……而學生們呢?仍是上課睡覺、下課尿尿的途中「神采奕奕」地用光亮的眼神、看著手指從智慧型手機螢幕滑出的影音世界……

選前幾天的兩個文宣,耐人尋味:「這一票請聽父母的話!」和「這票請聽孩子的話」!……

眼前這個世界,該聽「誰」的話呢?……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過去,學校是「意識形態機器」重要的運作所,今日呢?……

佔中要怎麼落幕?持續看這則「事件或『新聞』」的閱聽眾,會想到什麼呢?……

原本,學校成立,要每個國民都知道「世界」、也要知道「我們的國家」……

學校課本,除了部份傳遞了「人類經驗的菁華」之外,就是強調「我們『國家』要進入並成為『世界』的一部份」……

學生們遇到老師(在今天看起來很像「知識販賣者」,但網路發達的現在,知識的傳遞好像不再握於少數人手中)「博學」與「身份地位」,經常是「很相信『所講是很真實的』」……

結果呢?在香港,抗議中的教授說「要回學校教書」?……這讓人要怎麼去想像呢?……在動盪下的中國,許多學生對老師說了「對不起」,要去革命了……讀書,不就是把過去經驗值「展現」出來嗎?……寫寫考卷,得到的是誰的肯定呢?……

過去,歷史的發展很像阿杜塞的反省:國家教育做為意識形態的產生器……到了冷戰結束後,好像不太一樣了,學校的任務漸漸轉成「如何讓學生日後『就業』順利」產出過程;也就是無形地順應了資本家們的深深期望……雖然,尚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依舊想扮演過去的角色(成為世界公民且熱愛世人並擁護我們的國家),但「學生們」已經不是過去的那些人所期望的那個樣子了……手機的世界可能比「此在」的目前,更為「真實」……這樣的「感受落差」其實是很大的……

香港被英國統治了那麼久,民主這件事,談都不必談(香港人民好像沒太強的意見)……沒想到,對自己的領土,好像也是如此地面對http://johnklon.blogspot.tw/2014/10/blog-post_52.html  這樣的感受落差也不小……

但,落差最大的就該屬自己的成長過程:反共,萬惡朱毛……

那時的我們,被教育成這個樣子……不必再多的思考,面對今天的狀況,除了錯愕之外,應該只剩「荒謬感」了……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青青子衿……東方之珠整夜未眠……(借用羅大佑的歌詞)……

這幾天,香港一事成為全球注視的焦點,會被認為很特別的是:學生此時所扮演的角色!……

這個曾被譽為「東方明珠」的地方,何以出現四十七年以來最大的抗議呢?……

曾經,香港在冷戰時期,是自認為很驕傲的地方……唸大學時同班的香港僑生談到了自己居住的地方:走路很快(當時亞洲走路最快的是東京人);另外,有個饒富趣味或叫耐人尋味的「說明」,如果今天你去香港玩,他會讓你住他家,表示:你是他的好朋友!但如果那天,他會為你「請假一天陪你遊香港」,那表示:你是他的「很要好的朋友」……當時很難想像啊~

曾幾何時,從「內地」來的「豪野人」,來此地消費一切,重要的地區全轉型成「為這些人服務」的店面……過去的優越感失去了,反倒是「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是次等公民』(應該有不少的香港人還是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特別是講香港話而不想學普通語)」……是否是這樣的(17年來)落差愈拉愈大,讓這股怒火中燒了呢?……

http://www.cantonese.sheik.co.uk/phorum/read.php?4,126826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5162

http://www.freehongkong.net/category/%E9%A6%99%E6%B8%AF%E8%A9%B1%E8%AA%9E/

在香港回歸前,羅大佑想去看看「未來」,在那段歲月中,有兩首歌,令人有莫名奇妙地感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dmcvXmPpw 羅大佑 皇后大道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0WwLsMpoU  羅大佑 東方之珠 

網路在這樣的場合,總是令人驚豔,從盧武鉉選總統開始到香港的fire chat……學校,看來失去了百年前的威力了……

看看兩則故事,好讓我們感受一下「教育、學校、想成為世界的一部份」等等,在今昔之「落差」:

a、

自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以后,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卓有成效。因此纷纷主张效法日本,作为中国 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一条捷径。亲身到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富强的经验,并吸收经过日本引进消化了的西方文化,自然成了许多中国爱国有志青年的向往之 路。1898年戊戌维新失败后,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等被迫亡命日本。20世纪初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也屡次因发动武装起义受到清政府通缉而到日本避难。 有的青年学生为了追随他们而到日本留学,而不少流亡志士本身也成为留日学生。  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的政策,对留日热潮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劝学篇》一书中就大力倡导留 学日本。他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为 了培养新政人才,吸取日本新政经验,也大力提倡留学日本,并制定了一些奖励政策。尤其是1905年停止科举考试以后,更使不少知识分子以出洋留学为重要出 路与进阶捷径,竞相东渡。http://www.qinghistory.cn/qsjj/qsjj_dwgx/363699.shtml

b、
 “中 国正临近一场革命。……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一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知识及商业上获得最大可能的报偿…… 使用那种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我们相信,只要花绩效的努力,就可极大地而且是极为满意的赢得中国人的善意。”他断言:“为了扩张精神 上的影响而多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收获更多。商业追随道德和精神上的优势,这比它追随于军旗之后更加难以避开。”

这份备忘录让我们想到留日热潮时候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致日本外务大臣西德二郎的函电。美国政府退还庚款,资助中国留学生,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华资本输出的一种特殊形式,他直接目的不是金钱利润二是中国人的精神、思想、是中国人对美国人的好感。http://overseasdb.jnu.edu.cn/blog/2012-03-15/461.html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十二年國教的理想,在第一屆中,被看到了什麼?

開學了,有人還沒有學校唸,這是什麼情形呢?……(http://news.msn.com.tw/news3853324.aspx)

免試升學?但已經來到「第三次招生了」之後,還是有學生沒學校可以唸?為什麼呢?不清楚或不怎麼關心「這次『遊戲規則』玩法」的人,應該是覺得「不可思議」吧?……當大學聯考消失之後,剛開始幾年內,一試定終身的「辦法」,至今還被不少人懷念著……就像目前討論這次十二年國教,「恢復基測」的聲音,還是會常常聽到……這讓人想到:多年之後,大學方面的考試,不管繁星遊戲怎麼玩、又要漲學費等,好像沒什麼來談……是不是多年後,十二國教的玩法也沒有什麼人「像今天這般地大罵」呢?……


當科舉「確定」消失後,畢生為「剛過時『選擇』之制度」的眾多考生們,心情是什麼呢?可以想見的是:那種悵然感,應該和王鼎鈞先生寫的〈哭屋〉裡主角的「痛苦」(為什麼是我這個時代?這樣的提問最令人傷心之處在於:世界早就不站在那一邊了!而自己卻花了畢生之心血),是有些類似吧?…… http://tieba.baidu.com/p/142372590

當然,那時也有人「敢於」拒絕這個「(國內的)遊戲規則」。很多年以前「拒絕聯考的小子」,轟動了當時的社會……

但今天卻是:去國外就讀來「拒絕這個(升學的)制度」!……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呢?http://service-95.com/?p=1105 ……

(近代)學校創始時,目的是為何?而今日辦學在網路「延伸式『補充或擴充』教學」,老師、家長、學莘們該怎辦呢?……

臉書創辦人,最近,高規格迎接一位十七歲少年(純粹用谷哥搜索所提供的資料,成為APP達人)時,學校的改革「要望向何方」呢?……

學以致用,是什麼呢?這在今天而言,是大哉問吧~

http://www.setnews.net/News.aspx?PageGroupID=4&NewsID=37662&PageType=3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211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51&t=3481629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07/blog-post_28.html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蔣前部長(掛名)一事,讓人想到:「同性繁殖」和近來的「金城武(樹)產生器」……

上次談了「對於『實學的重要性』的體認」,成了近代「學校往後的『實質』任務」,廢科舉之千年祖制就在這樣的狀況下,被考量著……有效性,代表了(像真理般的)「真實性」!也就是,鐵騎踏入紫禁城的這些紅毛番,他們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式;於是引入「西式教學」才有可能改變現在的大清皇朝的命運……

但,怎麼樣的學問才是「實學」呢?(對「實」的理解,有很大差別的狀況下)這樣的爭論,對於一個有「千年歷史感」的中國,應該是困難的(像是活著是為來生?或就是為了今生?這類的問題形式)……全面西化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是?……
ps‧這樣的爭論也伴隨著(二十世紀初中國學界)「科學與玄學」的激烈談辯,而擴大著……

今天,大家因教育部長「共同掛名」的論文事件,再一次去談到「教育『產』業」這件事……

其中,長期被質疑的:碩士們、博士們的論文,是做什麼用的?……再度被談了起來(但看來似乎斷斷續續的)……

當「研究」被量化來考量時,那個量化「背後的原因」就該先去想想……這和國高中等級的學校在「被校務評鑑時」,所面臨到的處境,在今天,應該是差不多的---也就是「學校被納入『產業體系』的一環」時,它不再是國家的任務,而是「自籌財源」的商業考量;這樣的話,「意義」喪失了,喚醒國民意識的初衷應該也是隨著流失了,隨之而來的只有學分費、學校排名與招生事誼之類「很技術性的」算式活動……簡單說「一切就是要先有業績,才有考續」,像是優質化學校之類認證過程……

十二年國教比序……寫完考卷,滿分了,還能如何?(今年據說屏東女中有位學生「滿級分」,(很多人應該會認為「只」)填到了「成大醫學系」,卻被學校跑馬燈一直重複著……

也突然想到:現今的學校(特別是小學)很愛發獎狀(有人認為到浮濫的地步);也想到有位教授就是不配合學校指定的「論文數量」而申請退休……

ps‧當蔣前部長事情一出,聽說衛服福部長平均兩天多可以出篇論文(當然也是掛名的居多)?

但,和之前討論許多碩博士們的「論文」,好像是一樣的:不了了之了……這意謂以後「產業化式的教學」是「歷史共業」嗎?……還是,未來的學位真如俗稱的「可以稱斤論兩」?

http://earthk2011.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13.html

http://article.wn.com/view/WNAT729cdecc39cae97d1ab7ececf39800ed/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從「大學聯考」以來的思惟,有辦法再往前一步嗎?

十二國教第一次「免試升學」的登記,在大家的議論紛紛中,終於完成。 但「家長們」的抗議,似乎不減反增;這些平時默默地只專注在:孩子們每日作息的大人,終於按耐不住走上了街頭……但這個號稱改革的重大措施,「在今年」確定要這樣地「繼續『比』下去」(大概家長們會先被比下去吧?),一切的「再改革」,等明年再說……

1905年,亞洲先進的文明國度(大清皇朝),正式承認其教育制度落後,「必須進行『新』的措施,以『跟上歐美』腳步」。大清國從康熙以來的多次廢了又興的「制度」,這一次是「真的」走入歷史,許多菁英們深信「新式學堂」,將帶給帝國「新的競爭力」!千年來,已被視為如同太陽東升西降般的鐵則,變了天,有些學者認為其深遠的影響或巨大的代價,「不亞於辛亥革命」(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weekend/culture/200510070011.htm)。

這個變革之所以「被人感到『很重要』」,就是:「當『教與學』脫離了現實」;那種虛空之感就會被強烈的意識到:我讀這些,「要幹什麼?有什麼『用』?」……於是強調以「實」為一切改進目標的「明治維新」,就成了鄰近國家的示範,也加大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討論範圍……

中華帝國從漢朝「察舉」以來(面對日益分工的社會,需要的管理帝國的人才,「能力」要如何被「看到」?其檢核的方法牽涉到帝國的秩序、社會的穩定),隨著帝國要管理當時社會之「現實地需要」,不斷地修正到:以古人聖賢書出發的「科舉制」做為「最終的選擇」(所謂「千年祖制」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10_3066895.htm)……

來到列強入亞之際,只為政府招攬人才的力道,顯然不能和「以全體國民為主」的新式學校來相比(從德國小學所展開的「新時代、新教育」);就像少數菁英來管理社會,不如由全民一起來進行:(國家社會的)「維護與改造」來得有效!(這讓人想到:開放原始碼的想法,一直到維基百科的願景)……

或許,甲午海戰讓有識之士看到:洋務運動的根本缺失在於「實學的重要性(徹底性)」,來自於「不是在舊思惟上做『技術性的讓步或改良』(像是愛新覺羅氏的君主立憲那般」)!

從此角度來看,比序的遊戲規則再怎麼改,應該可以預期其呈現的「結果」;特別是,在民間活力已遠高於「政府作為」時的「這個時刻」!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選擇軍校、還是選擇補習班……夾縫中辛苦的學生們……

有個民間的「電腦」補習班,叫巨匠,號稱突破或到達一百家分店……於此同時,各類補習班都用上雲端新技術來「擴大教學」(像是英文即時教學)……這是繼「學校教育」由國家推動以來,最新的發展。透過雲端資料庫,一個難以想像的「維基百科」之究極版,正在快速地分擔了學校的功能……

(西式)學校起源於:「愛國意識+現代技能」,這兩個重要目標;但,在今天,兩者都不斷陷落之中的同時,學校能夠如何面對呢?(很多學校,無奈地讓它定位在:考試機器,因為最單純;家長也最能接受「阿拉伯數字」的世界裡);

第三種也是常見的論調:即,人格養成所!(其實這只是「愛國意識」培養時的延伸物或「亞型」)但您老師咧?有辦法在此「『真的』教育學生」嗎?當12國教更加深化「數字」(像是「超額」比序)的概念時,老師忙於「(學校)優質化的認證」要寫很多報告、也要忙於升學率(以上兩種都是「量化的數據」來顯示「教育的品質」)時,這一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黃埔建軍九十週年前夕,台北捷運車廂內發生了「事」,許多人無法理解式地尖叫,漫延到各處?……

軍校,不同於一般現代化的(小)學校,它目標只有「歷史、語文、數理」,即,透過歷史來愛國、透過數理(把武器效能提到最高)來報國、透過語文了解世界各國……也就是,比起現代式小學成立的目標,更集中地「為國家服務」;它認為的人格養成就是愛國意識的培養!(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5%AE%9A%E9%99%B8%E8%BB%8D%E8%BB%8D%E5%AE%98%E5%AD%B8%E6%A0%A1)

東海大學和輔仁大學等,相較於一般大學而言,比較像是教會學校;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B1%E6%B5%B7%E5%A4%A7%E5%AD%B8_%28%E5%8F%B0%E7%81%A3%29

但相對於「補習班」(強調技能)而言,它的光譜還是偏向軍校那一方……

目前的學校,似乎夾在這兩邊的中間,變得有點奇怪:希望能像軍事管理般讓學生好好上課、也希望教學能符合社會需求的「有用技能」……

但,國家認同日益艱難且複雜下,學校要怎麼教?(看看最近,對於「新課本該怎麼寫」的討論,可以感覺到「在台灣」,學校教育,於這一塊是有點尷尬的)……

對於「殖產興業」(偏向技能)這部份,速度遠不及「民間認證」的發展……因為全球化深化,需要的是商人思惟,而非以「國家角度」來思考……

夾在此的學莘們,看到的未來是什麼呢?低薪的現狀(外在的)、自身認同的困難(內在的),該怎麼辦呢?……感到很大的焦慮感,應該是很合理的推測吧?……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對不起,是沒有學校可以把我們「教『好』」……

最近學運,有校長出來說「沒能教『好』孩子,向社會大眾道歉」之後,許多「學校、學生、社會互動」的討論就變得多很多了(有些爭論在這期間被討論著;像是,到底是誰教誰咧?(街頭、校園的)公民課堂上給誰看咧?)……


學校到底要教我們什麼、或「能」教我們什麼呢?

以前讀過一句話(別在)「榻榻米上學游泳」……小學後,就聽到「小朋友,叔叔唸的是『社會大學』哦~」……

如果,老師以一種權力的擁有者(而非知識的推廣者)時,用了「再不回來上課,就會點名、就被當掉」時,這位老師與這堂課,很可能只剩下「它所有的內容『被等同』於2學分」那麼多了……

想起以前常做為故事梗的情節:學生不遠千里來聆聽師言(突然想到伽利略和慧能的故事:一堂課,可能產生的力量,或許超越學習自身的想像。)……

學習,做為一種價值的追求,不見了;只剩「學分數」的斤斤計較、討價還價!(突然想起一本書,那句話現在想來,有點耐人尋味:窮得只剩下錢!)……

面對今天這個局面:

有人說:社會生產力結構不變,缺額就不變,製造那麼多大學生有用嗎?一樣是填不了那個坑……(接下來當然提不出該怎麼辦地滑了過去,然後到達一個結論:年輕人要勇於創新與背叛舊世界)……

國內有位總裁說:教授教出沒有競爭力的學生;言下之意是?……

死讀書光會寫作業不會有未來?那,該怎麼做呢? 

國內有種聲音愈來愈常聽到:取消「業績不彰」的學校!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業績」意指為何?……

有位英文老師說:別鬧了,教改!……那要怎麼改?……

有位老師說:要恢復能力分班才行(過去有位部長說的:國家用70%的力量去裁培不到30%的學生;這樣的爭論很久之後,能力分班就被「和蟹」掉了,因為它只是變得更地下化而已)…… 

學校的責任?學生沒競爭力?社會結構(特別是全球化的深化後)給前兩者沒有空間?

…… 

那位學運很紅的人,這兩天上台說了話,大概意思就是「對未來很傍惶,在街頭找答案」……

這讓人想起:有位哲學家,覺得哲學發生在街頭……

那,(在圍牆裡,一間間教室構成的)學校要「教好我們」什麼呢?……

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不去學校,就不是唸書了?不去學校,就得不到知識了?不去學校,就不能當「『學』生」了?

在台灣社會而言,什麼時候讀書被認為:只是一個以取得學歷(或認證)為根本的行動準則呢?……

小時候,常被唸:最簡單的是唸書!(當時心想,書?不是很難唸嗎?有人還要讀到瘋掉,不是嗎?)……

讀書這件事,或許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保留了「功名」或「官職位」的想法(經常說:可以吹冷氣過日子)……(讀書=職位)這種,交換的意味,比起「要能涵養生命力」,好像多太多(所以,家長十分反對去街上,因為那代表:書讀不好、吃飽太閒)……

至此,可以先分兩方面來談(打開書的方式:讓知識或技術解釋可以呈現的可能性;以及,供人閱讀的地方:學校或研究機構或是其它場所)。

第一、(在「載體或載具」上)知識的流通、訊息的傳遞,在科技主導下,可能的形式(或其造成的影響);

第二、做為收納並產出(知識的流通、訊息的傳遞)的機構,像是學校、甚至用電視台也可以;

以前的第一點,大部份都會是在「第二點」所提到的地方才會有;也就是說「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傾國家或財團或地方仕紳集團之力,才有可能產生的『平台』」;在二十世紀初很多亞洲國家的現代學習所,大概就是如此。不過,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第一點」變化了,它藉由傳遞技術與相關科技的產物已難為少數寡佔和非財團的群體出現(有人說這是「不特定的多數*1」的聚合),讓第一點和第二點的相關性,慢慢地被扯開;

這改變,導致那個負責收納並產出的「地方」,有點漸漸變了形(也可以說「變得更模糊」了)……

來粗略看一下「那個地方」。

學校(在今天看來更像是機構的地方)成立,有其宗旨(所謂的精神指標或叫信仰),像是為國家或為人民或為真理*2。但今天這些似乎都變了樣,像是大學為籌經費,必須自己想辦法(好像讀書又要兼差)、現在坊間談論:常以「學校的績效(或叫業績)不彰的、失去「功能」的,成為廢校的標準」(是以這種方式精簡學校的方法嗎?)……這樣,學校在兩個極端中擺盪,右端是「完全的以利益為考量的技術性教學(操作手冊人生)」,由財團來主導;左端則是「完全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基礎性、做為應用性之奠基』的,來做為思考性的教學(能不能叫「為了追求真理」,先擱放一旁)」,這部份必須由獨立於國家來運作。

現在看來,傾右是比較可能(甚至有人說:國家就是為了財團而作戰的*3),其它大概是很難了(全球化徹底之後,很可能更是如此);……這裡附帶一提:好幾年前,聽到有人說「知識經濟的時代」,從那時聽到現在,總覺得很怪。在這樣的組合中,知識是什麼意思?經濟又是什麼意思?……

路易‧阿杜塞好像曾說:教育是國家意識形態的機器(這讓人想到傅柯談「規訓與懲罰」)。所以,國家概念的式微,是否學校教育的「功能」也會變弱?而全然成為財團要的「以操作手冊為主的教學」呢?……目前好像還看不出來,而且「不特定的多數」這個概念在未來,可以發展到多麼極致也不知道……

就是這些不知道,讓人感到一絲絲的(尚有「可能性」的)希望,可以稍微趕走「未來已被既定」悲傷情緒……雖然,國家可能只是地緣中的經濟體、或是別人口中的白道;學校可能被美稱為機構或是被戲稱為「學店」……但,還好的是「分享的力量」並沒有消失、知識傳遞的可能性也沒有中斷……

*1:這是書裡的詞(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50555),因適合用於此,而置入;

*2:引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du/2013-02/27/c_124391409.htm」:……(部分)國外大學校訓的來源,無外乎是兩種,一是奠基人的舉辦目的,如拿破侖“為了打仗而受訓”創辦了聖西爾軍校,康奈爾 為了“讓任何人都能在這裏學到想學的科目”創辦了康奈爾大學;二是以傑出校友為標桿,選其名言以勵志,像柏林大學的校訓來自馬克思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斯坦福大學的校訓來自首任校長大衛‧斯塔爾‧約旦的“讓自由之風吹拂”  ……

*3:有人意指:小布希為石油而攻打伊拉克的事;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國中,漸漸感覺到「大人的世界」……遊戲規則的背後,到了大學後不久,才漸漸了解一點點……

國中,對一個小朋友而言,真是「劇烈衝擊」的開始……

上帝在你的背上壓下了「紅色按紐」……原本已經夠煩惱了(學校的同學們,原本是陌生人,卻必須在日後成為「朋友」才能好好相處),現在上帝又要你(妳)更煩惱了……

首先,課程內容已與生活經驗有些距離了。抽象的符號(科學家對於世界,建立了所謂的「基本的(元素)」組成)進入課本裡,例如:幾何證明讓不少人陷入迷海;

其次,肉體因為按鈕而被啟動;一種無法克制的衝動,躍然噴出,「抵抗自己的肉體,被解讀為『抵抗別人』的信號」,因而常被大人解釋為:「青春期啦,就是反抗期啦!」……

最後,對大人世界開始有了「預期」(上帝的按鈕,讓「大人的模樣」有了更具體的想像)。不同於小時候寫的「我的志願」(大半都是大人要的那個小宇宙,像是「當醫生」)。因為有了不少的時間去了解或參與「大人的世界」(雖然這也是十分貧乏的「想像」)……這時候的「志願」,有了一點點自己的「意志」……

自己的生活,漸漸進入了「生活的思考」中……

要回答大人所印出的題目,花了六年的時間去適應……自己有段時間覺得自己是「考試機器」了(不久,真的不久,才發現自己真得是不夠格成為「為考卷而存在的」人……其實在高三時,隔壁班的導師,專長是「英文」,就令人感到「他如機器般地存在」)……

好不容易到了大學,是個有「專長養成」的地方……

但才一個半月不到,就跟著學長姊們「翹課」去……而且開始懷疑:眼前這些教授的人生是什麼?難道只是這樣地過著嗎?(曾在系辦看過一位教授去法國的作品,也聽過他在法國的行為,但後來上了他的課,畢業之後,他惹起的(退學)風波,更加證實當時自己的懷疑)……

學校,到底能給我什麼咧?……

記得媽媽小學時讀的課本「來來來、去去去,同來同去,同去同來」(這是老母用客語口述,談的應該是「去學校」吧?);也想起自己曾唸過小學一年級課本的第二課:「我的學校大,我的老師好,我是好學生,天天上學早」……

★那,下次再來聊點其它的……學校,會不會只是「過渡的字眼」呢?(雖然它已有數百年歷史)……以後的「類學校」,會不會就是「補習班或『機構』」咧?……

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過年了,談談小時候唸的學校吧~

本來這次要來談談「學校從可以救國嗎?」……但過年到了!這是個很自然就會想到「過去」的時間點啊~一堆人難得像牛郎織女般地相會了,老人動不動就會說「哇,長這麼大了,『以前』還這麼小(不忘用手去比一下「高低」)……

過去,它讓我們看到了什麼?

那個時代,有不少中產階級的後代已經可以唸「幼稚園」了,但幼稚園教什麼呢?至今仍難以理解(因為從來沒讀過),只能透過老相片看到:那個像是老師的全是外國人(後來才知道不少是神父、牧師之類的人;當然,神父和牧師怎麼分別,是不可能知道的)。

到了有點印象時,因為兒時無聊跑去幼稚園,像是走進教堂(那是進到幼稚園的「入口」)。至今有印象的大概就是「捐獻」、還有就是平安夜或聖誕節夜晚「竟然有鹹粥」(這不是神父牧師吃的呀?這當然是「過去」之後,才會想到的問題)。

小學了,帽子的名牌是塑膠做的(還沒唸到六年級,就裂開了),有很多陌生人、電繡學號(學校名牌也是印在塑膠片上,但要自己縫在近胸的口袋上方、還有上下課鐘、導師、和不時會出現的家長(通常是某人的媽媽)……對學校其它的印象,簡單來說,就是沒有適應上的困難(即時愛講話常被罰站)……不管是「考試」、拿便當到很遠的地方去「蒸」飯(很有趣的地方,小學五年級後就不必拿去了,因為早上第三節課之前就會吃完、中午再吃別人的)……

ps‧當班長、老師說「口水也是蛋白質」等等,就不必談了;如果要談不如說「考滿分回家反而被媽媽打」之類的(但,如果在「學校如何改變了我們」的題目下,沒特別重要的情況下,也是可以不必談的,因為「個人的」經驗,只是滿足個人記憶的行為)。

★對於學校,開始感到困難時,應該是國中(這對很多天龍國的資優生而言,是不可思議的事)……這部份,就下次再說了……回過頭說話,在新的一年裡,應該適合一個月談一次。

先這樣啦~未來的世界裡,「學校」此一名詞應該有可能改成「機構」之類的(純粹是個人幻想)……那,有空再說吧~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建教合作,這四個字,耐人尋味啊!「學校」而不是「私塾」,差別在哪?

以有限的記憶與歷史常識來看,私塾學識字之外,就從三字經(人生價值的教化),到四書,然後承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甚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識之無,到(為生民)「立命」,這是一連串學習的探索之旅。

學校與學習,在歷史上並不是一致的;近代學校的創立,是否可以把(基礎)學習納入其中呢?

科舉,原先是「取士」管道的改革,但後來卻主導許多「類學校」後來的發展: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這發展的最末期卻是:除了作弊(清朝的文物,很可觀啊!電影「蘇乞兒」有段描寫)之外,就是寫了不少與「濟世」相差甚多的論文。(可能是八股文的關係,但又好像不能只是這樣歸咎);於是「外強入侵」,廢科舉,辦新學,成為「希望的唯一」……

辦學,是國家的大事,是救國的希望!如今呢?國家的概念在淡化中,學校也失去了「往日它的任務(像是黨校之類的)」悄悄地變成「建教合作」(這種回歸,比較能接近歐洲當時對的「『職業』學校的定位」,但主導者可能是不是國家了)的單位……

大學學費要調漲,和製造畢業證書差不多(十二年國教後,畢業證書可能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了)……所學,必須依照市場走!然後咧?被轟:大學生每天在做著「教授指定的作業」,畢業後,卻被業界打槍:大學生只會寫,不會做啦~(這中間的落差,是怎麼產生的呢?)……

★從哈佛到台灣某科大「集體作弊」,這意謂什麼呢?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202/160707.htm

http://tw.news.yahoo.com/%E6%89%AF-%E6%89%8B%E6%A9%9F%E5%B8%B6%E8%80%83%E5%A0%B4-%E5%AD%B8%E7%94%9F%E5%82%B3line%E9%9B%86%E9%AB%94%E4%BD%9C%E5%BC%8A-034000613.html

如果上學只是識字,那,識之無,也有勞「現在的學校」嗎?有人論斷,未來會消失學校……但「學習」這件事,應該不可能消失吧~或許它轉移了……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未來的學校,可以實踐所謂的「價值」學習嗎?還是管訓的逐漸崩壞呢?

動物間的教導(可以視為「經驗傳承」)與育成(可以理解「透過實作而學會),這種較為技術性的指導,大概就是人類社會所會提到的:「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有教就要會(是否學起來,日後發展的考核就是一項複雜的技術、也可以說是一種專門的學問,像是「認定」智商的量表);

「教育」,一直都是群體為其延續性的需要,必須一定要有行為或活動;不管是純粹的技術操作(像是算盤所組成的小世界:中國商人一定要很會的領域;聽說他們的心算就是根據算盤中的「進位」來進行),或是被要求「精神上的傳承」。

從古代需要「祭司」(據說老子的史官與它有關)來告知所有人「我們的價值(信仰)」,並延伸出技術性行為:占卜,來做其族類活動的依據

一直到近代,由於商業活動的日漸擴大,「行會」必須有「學徒」(不管是從「記帳」到「管理這個組織」)來維繫其運作。

近代學校(或叫「國民義務教育」所)的起源,很清楚的是:為建立一種價值(信仰);從威瑪(Weimar)到普魯士至今(排排座的教室的雛形,至於以前的「類教室」,像是私塾,是否有排排坐呢?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查看):讓國民認識國家,並能貢獻於國家;這當然是歐洲發展中的特色:從教宗的價值(信仰),要改成國王的(這樣強化了、也加速了「民族國家」的確立);附帶一提,中華民國要取代清朝成為新政府,它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學校(黃埔軍校),做為其價值的護衛者(有人說「軍校」是個很有效率的「執行體」,這部份可以有空再談;不過會讓人想到,很久以前會宣傳:核電是最乾淨而且效率的發電方式。(在日本311之前,相信很多人會接受這種觀點)

當這樣的價值(信仰),慢慢地在世界大戰後,所謂「民主國家」由人民選出政府時,學校要傳遞的價值(信仰)當然會跟著改變;

這樣看來,要做為一個現代人的理想,好像走了一百多年才得以實現?真的嗎?當有人說,全球化之後,經濟的實質影響力,已遠大於這些政府要彰顯的價值(信仰)時,行會般的教學活動好像變得愈來愈明顯……很多人決定從小學到進公司這段期間的教育活動,都要在頂級的私立學校來完成(從很多側面,不管是漫畫、電視劇等庶民觀點都反映了:公立學校在大家心目中的價值:沒錢且不得已的選擇)……

(特別是在認同有麻煩的國家或區域中)學校還能傳達什麼價值(信仰)呢?似乎只剩下巴基斯坦的少女馬拉拉的鼓勵了:(女生)就是要上學!(但她的意思好像和「識字」沒有很大差別?)

PS‧最近有則新聞,值得想想:要讓學生不玩的最好方法,催毀其「沈迷的東西」,這樣,學生就會好好上課了?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226/35534841/%E5%B8%AB%E6%B2%92%E6%94%B6%E6%89%8B%E6%A9%9F%E5%88%AA%E5%85%89%E3%80%8A%E7%A5%9E%E9%AD%94%E3%80%8B%E7%99%BE%E5%8D%A1  蘋果/神魔之塔(台灣的無名小站停止服務了,許多網路引用的可能,都不見了;這意謂著什麼?網址連結,只能代表「一時的」?所以,以上引用,若不靈光,就請包涵了)